English

媒体怪象

2001-04-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湖南益阳汽车运输总公司办公室 陈乘 我有话说

外地读者像根草?继一报多版后,一张报纸因地域不同卖出不同的价格来,也屡见不鲜。比如南京出版的四开十六版的《现代家庭报》、《都市文化报》,本埠特惠价一份只三、四角钱,到我们湖南,每份得掏一块钱,大大高于本地同类报纸的零售价格。

南京报业大战激烈,甚至5角钱可买三份报,媒体难处,可以理解。然而,对于同一张报纸的订户,以本地、外地为界分出的三六九等差别太大,外地读者势必产生被冷落感。特别是一些雄心勃勃向外扩张的报纸,漠视外地读者利益,可能争得了脚下的市场,但随着报业间回击力度加大,难免丢城失地。到那时,要顺利走出去做强做大,便没有那么轻而易举了。

评奖甩开通讯员?细读一家地市报全省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篇目,基本上没有太深的印象,正惊诧自己的“欣赏水平”时,篇目后的作者姓名却泄漏天机,那不都是“本报记者”么?即使有一二个通讯员,也是点缀其后,陪衬而已。本报选送本报作品,当然难免矮子里拔高子。

一次全省性的评奖,居然将占到报纸用稿量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通讯员作品干干净净排挤出评奖圈,含金量能有多高,通讯员会服气吗?

为啥老往痛处戳?岳阳民警李文华跟贩毒分子英勇搏斗,壮烈牺牲后,某电视台记者前去采访。当这位记者看到李文华四岁的儿子嬉戏如常时,觉得是个“很抓人”的“新闻点”,逮住小家伙连声追问:“知道你爸爸到哪里去了吗?”直把小孩问得满脸阴云,一旁的李妻泣不成声,才善罢干休。

这种专往人痛处戳的现场实录,受众不止一次看到、听到。记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从新闻煽情的角度出发,当然希望采访对象痛苦表情越逼真越好,而全然不问这样人道不人道。如果新闻的“深度”建立在人家的伤口上,新闻的良知到哪里去寻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